降低工程质量情形(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导读: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减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
建筑法里面有规定
监理单位:第六十九条 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设单位:第七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建筑设计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设计单位:第七十三条 建筑设计单位不按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设计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施工单位:第七十四条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什么是工程风险?降低工程风险的措施有哪些?
什么是工程风险?
工程项目作为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它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人们将它称之为风险。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无论是自然界的风暴、地震、滑坡灾害还是与人们活动紧密相关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不当造成的风险损失,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它们的存在与发生,就总体而言是一种必然现象。因自然界的物体运动以及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表明项目风险的发生也是客观必然的。
2、工程项目风险的多样性。即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有许多种类的风险存在,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合同风险、合作者风险等。这些风险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3、工程项目风险在整个项目生命期中都存在,而不仅在实施阶段。
4、工程项目风险影响的全局性。风险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方面,而是全局性的。5、工程项目风险有一定的规律性。工程项目的环境的变化、项目的实施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风险的发生和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是可以预测的。
降低工程风险的措施有哪些?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
二、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四、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即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
如何减少或降低工程质量缺陷的产生
公路工程施工中,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其中,普遍存在的就是公路施工质量缺陷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工程质量缺陷。质量缺陷,就是指在工程中出现的一般质量问题,会给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缺陷,但经过补救后能够达到规范标准;也包括重大质量事故,经补救后不能满足标准或无法补救的质量缺陷,必须局部或全部返工。
在公路建设施工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由于人为、主观上造成的,可以避免;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虽然不能完全根除,但是可以尽量避免,至少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为降低工程质量缺陷,在公路施工前期,应做好以下工作:
认真制定施工方案并 建立审查制度
施工方案,是指承包人在施工前按照合同、规范的规定对人员、技术、安全、材料供应、工程设备、操作工艺等内容进行的具体计划和安排。
制定施工方案的优点在于它能使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全面地分析和掌握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施工难点,并通过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的合理调配,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及预防措施,使公路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避免出现工程质量缺陷。施工方案制定后,如何保证工艺切实可行、为施工人员所执行,不仅涉及到施工技术,更是一个施工管理问题。因此,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审查应着重考虑几个问题:方案的制定方式;原材料样品的代表性;设备性能的掌握。
方案的制定部分承包人制定的施工方案采取了“自上而下”式,即施工方案先由项目经理部一级制定,然后向下属施工单位贯彻落实。该方式有许多弊病,首先,这种制定方法只能保证主要技术指标正确,以及机械、材料、人员、在数量上的分配,而具体的施工工艺方案与实际情况一致不易保证;其次,方案实施前,由上而下层层传达和布置,这个过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打折扣”
的过程,甚至会发生现场施工人员不知道“施工方案”这回事;
第三,由于承包人的基层单位没有参与方案的制定,对合同技术要求与施工方法的差异没有进行分析研究,更遑论方案的改进,只有发生了质量事故后,才意识到方案的缺陷。该制定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缺陷较多。
因此,我们应采用比较科学的方式,如“自下而上”式,由基层单位制定出方案初稿后,逐级上报会审,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全体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将责任下放到每个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使得大家必须充分了解并掌握技术规范,结合各自的专业岗位提出实施措施。这样的方式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吸取了各方面智慧,显得切实可行。
原材料样品的代表性如果样品的试验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原材料的质量,就会造成大的质量事故。在审查施工方案时,应对此充分重视,使这类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正式施工之前。
原材料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由于工程使用的材料数量很大,选择的原材料样品与进入现场的原材料性质不一致,运输也可能导致原材料性质发生变化;现场存放的原材料也会随存放时间的长短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为防止材料性质的变化给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应注意试验样品对原材料的代表性,承包人要注意对料场的选择及对原材料的保管。
对设备性能的掌握在一般规范中,都有对设备的安装和设备的性能指标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但是,单凭执行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性能,特别是施工设备的优缺点,根据这些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设备组合方案,并据此制定出较好的施工方案,否则,即使使用最先进的施工设备,也不能完全保证工程质量。
加强试验、测量工作
加强试验工作,首先完备试验设备,设备的完备与否,关系到其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各试验设备应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校准后方可使用。要强调试验的结果,用数据说话,它是反映工程质量的数据形式,倘若没有真实的试验结果,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对每道工序,包括材料性能、混合材料的配比、成品强度等都规定试验检测的频率。频率的高低,反映试验结果对工程质量的代表程度,频率越高,对工程质量的评价就越准确。并且要做到,对没有试验数据的工程应一律不予验收。
加强测量工作,测量是对工程几何尺寸进行控制的手段。
开工前监理人员要对施工放线进行检查,不合格就不准开工,在施工过程中也要进行检查、控制,对发生的误差及时修正、调整,避免误差积累。验收时,要进行各项几何尺寸的测量,不符合要求的,就要进行整修、甚至是返工。加强测量工作,是为了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几何尺寸缺陷。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测量的控制和检查,保证施工按照几何尺寸要求进行。因为施工现场繁杂,控制点容易受到碰撞、丢失,准确性较难完全保证,另外施工人员施工水平不一,几何尺寸质量缺陷很有可能发生。
除了上述操作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承包人要重视测量工作,能够建立完善的测量组织系统,充实测量技术程度,运用先进测量手段和提供完备的测量设备。
严抓施工关键部位
严抓施工的关键部位,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严把材料关原材料的试验报告必须以制定施工方案时所选用的材料为准。施工时使用的材料与制定方案时的材料样品在时间、地点上必须一致。
测量和试验要随时对原始基准点、导线点、控制点进行复核并经常校准测量仪器,做好测量记录。关键部位和可疑点检验不受试验频率的限制,可以根据情况增加试验次数,技术员要随身携带简单的测量仪器和试验器具,以便及时发现疑点。
施工关键部位的确定和诸多因素有关,如设备、施工水平、管理水平、技术素质等等,具体每道工序的管理重点还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发生质量缺陷后,要对质量缺陷的性质进行确认。确定质量缺陷的性质,是确定缺陷问题处理办法的首要工作和根本依据。通过了解、检查与检测、试验来确定缺陷的性质。
了解和检查
对有缺陷的工程,应对现场情况、施工过程、施工设备和全部资料的了解和检查。主要包括调查、检查质量试验检测报告、施工日志,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情况以及气候情况等。
检测和试验
了解和检查过后,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测与试验来加以验证。检测,主要是检验该缺陷工程的有关技术指标,以便准确找出产生缺陷的原因。
专题调研
有时,有些质量问题通过以上两种方法仍然不能确定。如某工程出现异常现象,但在发现问题时,有些指标却无法被证明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只能采用参考的检测方法。
为了得到参考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往往需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或专题调查组,提出检测方案,对所得到的一系列参考依据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找出产生缺陷的原因,确定缺陷的性质。这种专题研究,对缺陷问题的妥善解决作用重大,因此经常被采用。


